汤云柯(清华海峡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诗人)、余世存(学者、诗人)、王鼎杰(战略、文史学者)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AI软件的兴起,各行各业都将受到冲击与挑战。重塑人类观察世界的维度的诗歌是否也可以被AI创作所替代?3月14日晚,我们将邀请工学博士、诗人汤云柯,知名学者、诗人余世存,战略、文史学者王鼎杰做客SKP,与大家共聊:AI时代还需要诗人与作家吗?
嘉宾:赵珩(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春天踏青这一传统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古人为何对踏青情有独钟?他们的旅行目的、方式和种类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从文人墨客的山水游记到探险家的壮丽征程,古人的旅行不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还催生了许多当时不起眼、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副产品”,你是否同我一样好奇?现代人的旅游与古人的旅行有何异同?我们是不是还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让旅行不单单是“打卡”,而成为一场心灵的探索与文化的传承?这个周末,著名文化学者赵珩先生将跟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古人旅行的奥秘!
嘉宾: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等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盒,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沈曾植于经、史、诗词、音韵训诂、西北与南洋地理、佛、道、医、古代刑律、版本目录、金石书画、乐律等无不精通,被誉为“同、光朝第一大师”,也被当时及后来的学人视作“通人”。沈曾植的“通”,携带着道、咸以后学风超越传统史地与文献甚至语言研究的印记,有横跨涉略之广;沈曾植的“通”,也暗含其治学之敏锐及方法之通融,更有其通儒、释、道于一体,在义理上企图建构一个圆融世界的努力,使其与这新世界大门已然打开的变革时代产生血脉的关联。他作为当时学界的领袖,影响笼罩后人诸多领域,然而却因其自身淹没史地佛典之学人身份,带给人难通其意的晦涩感,加之其思想上依恋旧朝的不合时宜,而被学术史长久遗忘。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拟邀请不同学科的学人,共同回望沈曾植所处的忧患时代,以及“通人”的造就与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
嘉宾: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余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杭间(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孟晖(作家)
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在“破”与“立”中奋力前行,亦以学科体系深耕、拓展。正如《上水船》书中所揭示的,王逊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代表着他本人或一群人的艺术理想、代表着前人努力探索过的一种方向:中西融合的学术视野、文化复兴的现实关怀,以及美善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一理想既根植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传统,又在王逊等人的实践中嵌入新中国的文化事业,被赋予新的内涵。当“奠基”成为丰厚的历史资源,“创造”又将指向何种未来?本期三联学术论坛特邀尹吉男、余辉、杭间、孟晖四位嘉宾“上船”,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回溯“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并探索其在当下的意义与未来的可能。
五道庙在哪里?沙滩又是哪里?北京的公众启蒙与这两个地点有啥关系?而这两个地点的背后,又透露着哪些势力的衰落与崛起?五道庙时期以宣南文化为核心的启蒙,与沙滩阶段以《新青年》为主导的启蒙,有什么不同?为啥说这两波启蒙共同为新文化的登场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基础?让我们大家一起开启纸上city walk,跟着杨早和绿茶,来一趟春日的北京启蒙之旅。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那样一种人,她/他会让你叹赏:对自身的人生,竟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在新书《格外的活法》中,就写了这样一群人。3月15日,我们邀请到作家吉井忍、媒体人熊阿姨,一同探讨“标准规格之外的可能性”——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
本次当代文学会客厅系列活动,邀请《当代》杂志的两位重要作者,班宇和刘子超。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文学的意义何在?小说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长?旅行是否能让我们理解故乡?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在哪里?3月15日,班宇与刘子超将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深度交流,探讨文学、边界与故乡的多重关系,带领我们思考“何以为家”。
书法作为汉字之美的艺术表达,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精髓。本周日,我们特邀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美学博士方建勋老师,做客北京图书大厦一层共享空间,带来《中国书法之美——汉字美的历程》新书分享会。方建勋老师将从历史脉络出发,梳理书法审美的演变,解读书法“形质”与“神采”的关系,剖析不同时期的审美特质,并探讨如何将书法融入现代生活,启发大众审美。
3月16日下午,知名作家、媒体人陈鹏老师将携新书《苏东坡传:全新修订版》做客壹等书房,带我们重新走一遍苏东坡走过的路、重新读一遍苏东坡的经典诗词,一起活成苏东坡的模样。
3月16日下午,我们特邀作家、心理咨询师、播客《张春酷酷酷》主播张春,以及资深媒体人、播客《展开讲讲》《西西弗高速》主播康堤共同做客SKP,从父权制的形成、特点以及动力入手,深刻剖析我们每日所处的舆论与现实,一起探讨性别之“结”的存在与解法。
嘉宾:李洱(作家)、张清华(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樊迎春(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在这本最新的文学笔记《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中,著名作家李洱化身为一位“文学侦探”,带我们潜入当代文学的现场,与汪曾祺、史铁生、莫言、格非等文坛大家展开一场“超低空飞行”式的对线日晚,我们邀请了作家李洱与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樊迎春,做客SKP,共同开启一场关于写作的对话。
北京|“打假”现代化:古今转型之路到底有几条?——叶成城《突破:欧洲的现代化起源》新书发布会
嘉宾:唐世平(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叶成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业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如今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革命,是否会引发下一波的现代化浪潮?本周日晚,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唐世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成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业进,将结合叶成城新作《突破:欧洲的现代化的起源》,畅所欲言,相信一定能把“现代化”这个大问题聊出新意、聊出洞见、聊出深度。
嘉宾:张怡微(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胡桑(诗人、译者、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琼(ASE基金会创始人)
3月14日,ASE基金会读书会将特邀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诗人、译者、学者胡桑,ASE基金会创始人张琼担任对谈嘉宾。我们习得了语言,于是我们学会了命名。语言和生命经验的匹配并非天经地义。作家和诗人反观语言并让语言重新变得新鲜。语言是文化结构在历史中不断变迁的结果。当大部分的语言(书写语言和视觉语言)已经被系统驯服并退化为工具时,创作者的责任是让语言和感知重回生机勃勃的状态。这一次讲座将分享这些赋形者的秘密——文学如何命名生命经验,从小说到诗歌。
嘉宾:尤淑君(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海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阙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1521年,一个名叫朱厚熜的少年意外地被推上了大明王朝的权力巅峰。他从一个偏远藩王,一跃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九位皇帝——嘉靖。年轻的皇帝朱厚熜以藩王之身入继大统,却在登基之初便遭遇了来自朝廷旧臣的巨大阻力。这场被后人称为“认爹风波”的事件,表面上看似是关于皇帝亲生父母尊号的礼仪之争,实则是一场关乎皇帝与文官集团权力、传统与变革的激烈博弈。3月14日晚,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到了浙江大学教授、《大礼议》作者尤淑君,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海英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阙海,一起聊聊这场影响了大明王朝走势的风波。
家庭不仅仅是人们的避风港,也是一种要维护和建设的关系。婚姻也不只是浪漫的延续,它还涉及经济分配、育儿模式、家庭责任的分担等现实问题。怎么来面对这些挑战,决定了一段关系的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家庭观念。3月15日,我们邀请社会学博士、复旦副教授沈奕斐,围绕“爱,就从这里出发”这一主题,探讨新时代婚育观念的转变与实践,理解婚姻与家庭的深刻意义。
《文脉的演进》一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3月15日,陈引驰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特将做客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文脉,感受文字背后的历史温度与人文情怀。
上海|向死而生的漫游者:当机器人翻开一本书,它会读到谁的永生——飞氘作品《机器人的漫游时代》读书分享会
嘉宾: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江波(科幻作家)、飞氘(科幻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3月15日,《机器人的漫游时代》作者飞氘与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科幻作家江波将齐聚朵云书院·旗舰店,共话《机器人的漫游时代》,拆解这部机器人版《一千零一夜》,看科幻如何破解生死悖论,聊聊人与机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我们随口说出一句“人都是要死的”,可曾想过这句陈词滥调在不同人口中的不同分量和不同的故事?在陈词滥调背后,整个生命是一次长谈,整个生命也是一个扩大的夜晚。当我们交谈,我们就变成星球的前景,万物就愧对我们的抒情。《在陈词滥调背后》是邹波2025推出的最新随笔集,全书如一场盛大的语言与思维冒险,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日常生活等诸多层面。3月15日,诗人邹波将与读者分享最新随笔集《在陈词滥调背后》的创作心得,与朋友们分享超验者的梦呓与“不在场”的乐趣,传递坚持个人书写与自我表达的力量。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丁悚先生之孙丁夏,以及专注于上海城市历史研究的学者周力,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展览策展人、《慕琴生涯——丁悚和20世纪艺术与文化》著者顾铮,带我们走近丁悚先生传奇的一生和民国上海的文化艺术繁荣时代,一同探讨这位跨界艺术家在多领域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我们该如何评价《水浒传》?其中既有立足点、方法论问题,也有理论认识问题。3月15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兆路将来到上图东馆,与各路好汉一起说水浒,话梁山英雄!
嘉宾:王雅萍(作家)、丁海椒(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MPA研究生导师)、叶辛(作家)
《霜雨集》的作者王雅萍、译者丁海椒,都是年逾古稀之人,但都对诗歌充满热情。这期思南读书会的主题是“夕阳点燃诗情”,正映照着这样美妙的意境。他们都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人,虽然历尽雨雪风霜,心中依然青春激荡;虽然步履略显沉重,依然奔向诗与远方。带着深情的回望,抒发他们的情怀,让歌声久久回响。夕阳燃尽的是老去的时光,他们憧憬的是未来的梦想!
“外卖诗人”王计兵受邀参加央视蛇年春晚,并为歌手王菲的单曲《世界赠予我的》报幕,其中王计兵的台词“生活给了我多少风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3月15日,外卖诗人王计兵将带着最新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来到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与大家一起畅聊普通人的诗意人生。
陈蝶衣(1909-2007),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报人、诗人、剧作家、词作家,是20世纪海派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曾创办《万象》《春秋》《西点》《明星日报》等刊物,并兼任《铁报》《东方日报》《小说日报》等刊物编辑。1952年,陈蝶衣赴港,在邵氏影城任职,创作电影剧本50余部,流行歌曲3000多首,被誉为“词三千”,不少歌曲已成为流行乐坛的经典曲目,如《南屏晚钟》《情人的眼泪》《我有一段情》《香格里拉》等,在香港被誉为“流行乐坛教父”。本周日,我们邀请文艺评论家、资深影评人、乐评人、作家、纪录片导演孙孟晋来谈谈陈蝶衣与海上都市文化。
《手持人间一束光》是“外卖诗人”王计兵2025年献给读者的全新诗歌力作,收录王计兵近年来创作的129首作品,他用最朴素、最真诚的情感书写了世间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用诗释生命的内涵与价值。3月16日下午,王计兵与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旅行摄影师梁永安,澎湃新闻首席记者、“文学花边”主理人罗昕将做客上海图书馆东馆,与各位读者分享这份人间烟火中的诗意追寻。
嘉宾:张博(法国文学译者、研究者)、尹磊(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张贝(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侯礼颖(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阿卜杜勒法塔赫·基利托(Abdelfattah Kilito)是摩洛哥学者、作家,任教于拉巴特的五世大学。他的著作《阿拉伯人与叙事艺术》探讨古典阿拉伯文学杰作,既关注它们在其自身文化中的影响,也关注它们与印度-波斯世界及西方之间复杂的关系。本周六下午,我们在南京可一书店(仙林店)举办一场《阿拉伯人与叙事艺术》的新书发布与讲读会,届时,将邀请各位嘉宾与各位莅临书店的读者们一起领略、探讨这本书中的阿拉伯古典文学的魅力。
南京|盐水鸭、梅花糕、菊花脑:一座城的舌尖传记——《南京味道》新书发布暨分享会
嘉宾:余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文麒(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媒体人、美食专家)
南京三月,春水初生,野菜抽新,古城春味正悄然苏醒。译林出版社带来一份特别的春日礼物——余斌作品《南京味道》(十年增订版)。3月15日,《南京味道》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与饮食文化研究学者、《风味人间》美食顾问高文麒做客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聊食物,聊记忆,聊一座城的风味流转。
杭州|但愿你的道路漫长——陈嘉映作品《希腊别传》+《旅行人信札》新书分享会
从青年的激扬,到老年的睿智;从怀抱对世界之爱的壮游,到为一个文明的兴衰作传——这漫漫的四十年,便是陈嘉映自己的奥德赛。3月15日,陈嘉映将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他的两本新书——《旅行人信札》《希腊别传》,聊一聊他的奥德赛。
杭州|花自风流八百年:李清照与盛静霞的诗词人生对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诗词》新书分享会
本周六,让我们相约晓风·明远B00K,共赴一场与李清照的诗词之约。我们将围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诗词》一书展开对谈。本书是了解李清照诗词艺术的绝佳窗口,由民国才女、著名诗词学家盛静霞先生辑校、注释,收录了李清照现存全部作品,并附有盛静霞诗词论文及李清照年表、交游图等珍贵资料。书中,古今两代才女的才情交相辉映,带你领略李清照诗词的独特魅力。
周日下午,拜德雅与字句两个出版品牌,将邀请浙江大学教授、《散步》译者范捷平,作家、翻译家孔亚雷,还有拜德雅《观画》的编辑马佳琪,以及喜爱春天、散步、瓦尔泽的读者朋友们相聚王小波书店,期待大家和瓦尔泽一起散步、观画……
杭州|当下阅读三岛文学的意义:向文学与美的永恒追问——纪念三岛由纪夫诞辰100周年双语分享会
嘉宾:波潟刚(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比较社会文化研究院教授)、任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2025年1月14日,是三岛由纪夫诞辰100周年。三岛由纪夫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值百年之际,走进三岛的文学世界,重新审视他的文学遗产。
地点:莲湖区星火路22号老城根G-park商业街区1F方所·设计力实验室
首位被印刷在五千日元纸币上的女作家是谁?近代仅靠稿费就能经济独立的女作家的生活是怎样的?而这些曾经行走在时代浪头的女性创作者,又是怎么样影响当今的年轻人的?默音将这些努力打破边界的女性写进了文学评论随笔集《笔的重量》,记录了樋口一叶、田村俊子、武田百合子等从明治到昭和的女性创作者们。而中短篇小说集《她的生活》讲述了六个不同的“她”的故事。3月15日下午,我们邀请默音做客西安方所,为我们讲述那些不惧表达的女性,聆听她们的声音。
郑州|让文学照亮生命,用流年解锁春天——青年作家吴相瑜《流年密码》新书分享会
《流年密码》是青年作家吴相瑜以成长经历为背景创作而出的散文集,他真实记录了漂泊的一代从农村到城市,成长与求学、追梦与遇见……3月16日下午,吴相瑜将做客纸的时代书店,与嘉宾朋友们一起分享这部新作。让我们大家一起照亮生命,解锁春天。
嘉宾:宋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地球人类学所博士后研究员)、何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实验室主任)
本次学术研讨讲座将聚焦复杂网络系统与古代城市,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人-水系统互动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角色。宋爽博士将结合自己研究经历,深入剖析古代人-水系统互动建模的研究方法与发现,并介绍德国马普所在人类世人与环境系统演化方面的前沿研究进展。实验室主任何捷教授将分享实验室空间人文与文化遗产两大方向的研究项目,并展望未来方向。讲座旨在为与会者提供一个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复杂网络、考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学者一同探讨古代城市人地关系,为理解人类世环境演化提供新的视角。
《红楼梦》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生态,自杀是《红楼梦》中女性最常见的死因,她们面临迫害时选择自杀是为自己寻求正义的抗争。主讲嘉宾将从法律社会史的角度解读《红楼梦》,聚焦多位(类)女性命运,对应多个清代发展问题,整理与《红楼梦》中事件类似的清代案例,剖析清代女性困境的制度性因素,分析《红楼梦》作者及其书内女性角色如何受到当时礼教与法律的限制、如何做出反抗与批判,展示了清代法律与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