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一场车祸,将时年26岁的廖兆龙的人生“甩”出了轨道。车辆冲下悬崖,他虽捡回一命,却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廖兆龙从此与拐杖为伴,命运的打击也接踵而至:与妻子离异、债务缠身、年迈残疾的双亲与年幼的儿子需要抚养。
为了生存,倔强的廖兆龙开始了漫长的创业摸索。他摆过地摊,每天天不亮就拄着拐杖出门;开过服装店,因为行动不便常常一天都喝不上一口水;办过煤球厂,拖着残腿在煤灰中一干就是八年;跑过客运,最后因铁路开通导致线路亏损;经营过宾馆,又因竞争非常激烈难以为继。
“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在伤口上撒盐,但我不能倒下。”廖兆龙屡战屡败,却从未向命运低头,“看着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我清楚自己必须站起来。”

2018年春天,一次偶然的交谈改变了廖兆龙的人生轨迹。一位来自外地的客人在他的宾馆住宿时,看到他摆放在前台的几盆山野盆景,连连称赞:“这些盆景造型独特,要是好好培育,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不可限量。”
这句话点亮了廖兆龙心中的希望。他立即拖着残腿,拄着拐杖上了山。在海拔1100米的岔口子村,他相中了一片荒坡。没有资金请工人,他就自己动手,一锹一镐地开垦;没有技术,他自费赴安徽,拜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恒亮,半个月时间里如饥似渴地学习造型技艺。
“那会儿真是拼了命。”他回忆道,“白天在荒山上挖桩整地,晚上对着教材学习嫁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得全是血泡,残腿肿得走不了路。最困难的时候,连买遮阳网的钱都要向亲戚借。”
次年,他的盆景利用微信平台打开了销路,当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更让他振奋的是,他的黄杨盆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览中既荣获银奖,作品《悟空救师》也在根雕盆景展中获奖。一盆盆造型各异的盆景,成了廖兆龙人生逆袭的最好见证。
廖兆龙给他的农场起了个既励志又温馨的名字——“新家坡”。今年10月,他还在农场里创办了“硒谷天泉酒厂”,将本地富硒农产品深加工,精心酿造苞谷酒、高粱酒,打造“盆景+酒业+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随着农场规模逐步扩大,廖兆龙毅然决然决定优先招募残疾人。“我尝过被歧视的滋味,知道残疾人找工作的难处。我要带着他们一起站起来。”
同村的何庆平是一名三级视力残疾人士,2023年受到廖兆龙的感召来到农场务工。起初,他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种植、除草和移栽工作。在廖兆龙的悉心指导下,如今慢慢的开始学习嫁接技术,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以前总感觉自己是个累赘,现在不仅能在盆景园工作,还能在酒厂参与包装环节。”何庆平一边熟练地进行除草工作,一边说道,“在这里工作,年收入能达到两到三万元,最重要的是找回了生活的尊严。”
目前,廖兆龙的农场共吸纳了40余名员工,其中残疾人14人,占比35%。我们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盆景艺术展示、酒文化体验、民宿休闲旅游。”廖兆龙说,这样才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如今,他的“新家坡”农场如今已发展到100亩规模,培育着金弹子、黄杨、黑松等30多个品种,盆景存量超过万盆。
2022年,农场被授予“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基地”。廖兆龙还成立了恩施宏盛雅园林有限公司,承接市政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拓展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带动周边4000人次就业,其中残疾人超过100人。

“下一步,我要把这里建成集苗木培育、盆景展销、民宿体验、亲子研学于一体的共享农场。”廖兆龙说。在他的规划蓝图上,未来三年将建设木屋民宿、星光房、森林烧烤区和亲子体验园,让游客白天赏盆景、品美酒,晚上住星光房,走时带上一盆‘建始匠心’。”
盆景长得慢,一年可能只长一寸。但只要你不停耕耘,总有一天会成景。廖兆龙轻轻抚摸着身边一盆培育了五年的金弹子,语气坚定。或许,这正是他和他的“新家坡”最真实的写照——在绝境中生根,在石缝里开花,终成一片不可摧折的风景。

